1)重视实践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实践课程是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主要环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从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以及实践实训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积极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实践创新项目的竞赛并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236项,其中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学科竞赛奖41项。上述成绩充分说明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用型创新性的人才的培养质量大幅度提升。
2)以“本导制”为载体,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实践学习方式。
在信息技术学院学生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的各实验平台全面开放,建立学生创新工作室,本科生导师对指导的学生实施个性化实践指导模式学生通过大学生训练项目、互联网+大赛、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多种途径,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申请课题,学生获得资助后进入实践中心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兴趣。
增设医学信息及医院业务系统仿真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从企业引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课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实验项目和目标,主要由学生根据任务目标完成实验的各个环节,如资料查阅、实验方案设计、程序调试、实验验证与分析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
3)创建实验教学多媒体系统,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手段
中心立项建设以来,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了专业实验教学多媒体系统,开展“互联网+”和微课教学改革试验,增强学生实践训练兴趣,提高了实践效率,学校建成的“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和“实验教学网”,为“中心”提供了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数据上报、工作信息等的网络化管理和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专业核心课程全部建立了教学网站,重点建设了12门“互联网+”课程,相关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包含教学PPT、教学视频、学习大纲、重点难点解析等内容,还支持对学生访问情况、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功能,所有网络课程学生访问总次数超过6万次,学生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有较高的评价;教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立项各类教改课题34项,获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等各类教学获奖40项。
4)实施因材施教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课程实验,采用过程评价、作品评价与测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实行4:3:3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提问陈述、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进步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评,占总成绩40%。学生独立完成一定实验要求下的操作的能力与方法,实践完成后,以归纳和总结成文的形式进行考评,形成作品,包括总结报告、发表论文、获得奖项等,占总成绩30%。实践结束后,进行测试考评,主要包括实验技能测试,占总成绩30%。
进一步完善学生毕业实习成效的考核要求,建立实习前期检查、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答辩的三层次考核评价体系。前期检查主要为毕业论文课题开题情况,包括指导教师是否到岗、课题条件是否具备、课题实施存在的问题等;中期主要检查课题进展是否符合计划要求;毕业论文答辩主要检查毕业实习与论文计划完成情况,包括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毕业答辩准备工作进展情况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保证学生毕业实践的质量。
素质拓展学分加分评价法,在学生中全面实行素质拓展奖励学分制度,对学生教学计划以外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南京中医药大学素质拓展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文体活动、发表论文等综合素质发展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折合成学分数,记入学生《素质拓展奖励学分证书》。该证书在学生毕业时可以作为综合档案的一部分,反映学生在校期间整体发展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