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成果
发布时间: 2022-10-19 浏览次数: 1951

1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

构建并实施“31”医药信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医药信息研究+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就业定制”一体化的医药信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企业化实训平台、工程化实验平台、创新型实验平台等多元化的医药信息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平台,服务医药信息事业发展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观念,提升实践教学理念,进一步整合优化校内资源、融合社会资源,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医药信息实践为主要内容形成信息技术类专业与医药专业相互渗透、互相融通的科研、教学与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高医药院校信息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水平,同时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提高。实现培养适应医药院校“实用型、创新性”本科人才的目标,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提供示范经验,建设期间,取得了以下成效:

1)构建了“中心+基地”建设模式,形成了校内实践教育中心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教育新模式,整合学科优势资源,创建了开放共享的医药信息技术综合训练平台。

构建了“校内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模式,由高校联合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以“校内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为主,“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建立健全共建共管机制和开放共享机制,深化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承担教学计划所需要的各项实践教学任务。依据医药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建设了“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课程实验、实习实训、拓展创新实践”四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2)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抓手,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突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二个专业原有实践课程框架,增加了专业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扩大了实验的覆盖面。

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础上,突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软件工程专业原有实践课程框架,统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内容。2016年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聘请合作单位江苏省中医院、海泰、海昌以及达内和中医药管理部门相关专家参与,对实践课程制定提出建议。全面实现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大于11.2的目标,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多元评价指标,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以掌握科学方法和应用新技术为核心,将校内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和企业实习实训实践阶段培养方案相互衔接,环环相扣构建层次递进、内容开放、多维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

3)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构建符合医药信息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医药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建设了“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课程实验、实习实训、拓展创新实践”4个方向的实践教学模块。中心立项建设以来,在四个实验模块的建设中,配备相应的先进仪器设备,增加实验项目,已经完成的学科和专业实验课程67门,实施实验项目597个,学生的课程实验、综合设计性试验以及大学生开放性实验的开出率达到100%。中心的实验教师出版符合综合训练中心实验课程开设的教材24部、其中实验教材4,自行研制可供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仪器设备4台(件)。中心自建设以来,从中医药信息化的特点出发,以协同教学方式为核心,以卓越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将课程实验、实训、实习及拓展创新实践紧密相连,构建了基于协同理念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和创新性思维训练方面获得显著的成效。

2.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

1)深化教学改革,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依据医药信息技术的特点,构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实验模块、实习实训、拓展创新性训练”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基础模块:主要以获得医药信息实践的基本专业技能、培养规范操作、提升基本素质为目的。专业基础模块由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医药信息检索组成,专业基础主要是与医药软件应用开发直接相关的程序设计语言基础,包括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应用实验、基础编程实验、工程基础实验及数据结构实验等,而医药信息检索主要是医药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训练。

专业实验模块:主要分为专业课程实验与专业综合实验。专业课程实验主要为满足医药信息各个环节的应用技能训练,如医学信息学、医药信息“云计算”分析方法、医学图形图像处理等。专业综合实验主要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同时与本校四大优势学科进行合作,建立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医药信息云数据中心实验室”,模拟“医药信息云计算实验模块”。

实习实训:以多模块课程、多元化实践平台、多元化评价体系为基础,突出以培养对象为主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特征,以大学生就业为驱动,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紧密联系产业,建立“医药信息研究+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就业定制”一体化的医药信息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企业化实训平台、工程化实验平台、创新型实验平台等多元化的医药信息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平台。搭建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实训、就业定制等多层次工程实训平台,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拓展创新性训练:主要根据学生自我专业兴趣与专业拓展要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拓展训练计划,由学生完全自主完成学分,拓展形式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完成。通过开放校内外实验室、实践基地,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科学研究,进行科创、发明、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精神和能力。利用设置的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引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大学生“挑战杯”和学科竞赛、创业计划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拓展实践以文章发表、作品展示或竞赛、专利申请、创业计划等多种成果形式纳入考核体系。近三年来,教师指导进入综合训练中心的学生设计课题,申报并立项省级及以上实践创新训练项目44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强化和提高。学生积极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实践创新项目的竞赛并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236项。上述成绩充分说明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用型创新性的人才的培养质量大幅度提升。

2)结合合作企业背景和需求,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手段与条件,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通过校内实训,开门办学,采用“请进来”方式加强校内实践环节教学,与海泰合作开发“云医院”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电子病历系统软件、移动医生查房管理软件、移动护理管理系统软件等实训软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住宿、就餐、场地以及管理等便利条件,将企业的技术骨干“请进来”,将企业的主流技术和开发工具“请进来”,将企业的项目规范和工程项目“请进来”,由企业老师和校内导师一道对学生进行工程项目实践训练,从合作企业达内引入了大数据和云计算相关课程,来完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教学。结合合作单位业务需求,共同设计毕业设计题目,安排学生到海昌、海泰、江苏省中医院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3)加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形成以“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相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中心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产学研基地、企业实习基地等资源纳入实践教学平台中,使它们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的一线课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生产实践内容,打破以学校为绝对框架的实践教学状况,实现教学场所、人员、内容、考核、评价等教学过程贯通,形成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协同。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时,与企业生产实践关系密切的课程如《医学信息》、《医药信息检索》和《医药信息云计算实验模块》等,由实践基地的教学老师参与确定适宜的实验项目及教学方式,制定相应实践课程的《实验(实训)大纲》;同时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协同制定了贯穿于本科学习的全过程的《操作技能训练大纲》,明确了各阶段训练内容及达标要求,直至毕业考核。为服务全校其它专业实践教学需求开设了《Excel在医药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医药数据图表设计实验》、《医药影像图片处理》等,为了医学和护理等专业学生适应未来医院信息化环境,和江苏省中医院以及海泰合作研发《医院系统业务流程仿真》软件,可以完成护理信息系统(NIS)业务仿真、电子病历(EPR)业务仿真等实验。

4)中心与行业、企事业等合作单位密切合作,培养“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合作开展技术与产品研发。

一是借助校企实践协作平台,努力提升校内实践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校内教师以短期交流、企业实践等方式,深入企业生产实践,丰富实践经验,参加企业生产技术攻关,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二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平台,加强对校外实践教师的培训与交流,要求校外基地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每年必须参加1-2周的教学培训及理论知识的进修学习,以带教学生实验以及进修理论知识为主要方式,促进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融通,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利用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的优势与特点,联合申报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等各类项目,通过课题合作研究,促进校内外实践中心教师的交流与学习,提高校内外实践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与海泰、海昌等合作单位进行技术和产品的联合研发,立项产学研项目5项,到账经费84万,包括“中医药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核心算法研究、“中医诊断知识库构建及量化诊断方法学研究”、“基于云计算的区域临床协作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中药饮片企业MES系统二次开发”等。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重视实践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实践课程是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主要环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从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以及实践实训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积极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实践创新项目的竞赛并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236项,其中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学科竞赛奖41。上述成绩充分说明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用型创新性的人才的培养质量大幅度提升。

2)以“本导制”为载体,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实践学习方式。

在信息技术学院学生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的各实验平台全面开放,建立学生创新工作室,本科生导师对指导的学生实施个性化实践指导模式学生通过大学生训练项目、互联网+大赛、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多种途径,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申请课题,学生获得资助后进入实践中心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兴趣。

增设医学信息及医院业务系统仿真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从企业引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课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实验项目和目标,主要由学生根据任务目标完成实验的各个环节,如资料查阅、实验方案设计、程序调试、实验验证与分析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

3)创建实验教学多媒体系统,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手段

中心立项建设以来,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了专业实验教学多媒体系统,开展“互联网+”和微课教学改革试验,增强学生实践训练兴趣,提高了实践效率,学校建成的“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和“实验教学网”,为“中心”提供了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数据上报、工作信息等的网络化管理和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专业核心课程全部建立了教学网站,重点建设了12门“互联网+”课程,相关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包含教学PPT、教学视频、学习大纲、重点难点解析等内容,还支持对学生访问情况、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功能,所有网络课程学生访问总次数超过6万次,学生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有较高的评价;教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立项各类教改课题34项,获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等各类教学获奖40项。

4)实施因材施教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课程实验,采用过程评价、作品评价与测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实行4:3:3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提问陈述、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进步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评,占总成绩40%。学生独立完成一定实验要求下的操作的能力与方法,实践完成后,以归纳和总结成文的形式进行考评,形成作品,包括总结报告、发表论文、获得奖项等,占总成绩30%。实践结束后,进行测试考评,主要包括实验技能测试,占总成绩30%

进一步完善学生毕业实习成效的考核要求,建立实习前期检查、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答辩的三层次考核评价体系。前期检查主要为毕业论文课题开题情况,包括指导教师是否到岗、课题条件是否具备、课题实施存在的问题等;中期主要检查课题进展是否符合计划要求;毕业论文答辩主要检查毕业实习与论文计划完成情况,包括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毕业答辩准备工作进展情况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保证学生毕业实践的质量。

素质拓展学分加分评价法,在学生中全面实行素质拓展奖励学分制度,对学生教学计划以外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南京中医药大学素质拓展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文体活动、发表论文等综合素质发展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折合成学分数,记入学生《素质拓展奖励学分证书》。该证书在学生毕业时可以作为综合档案的一部分,反映学生在校期间整体发展的情况。

4.教学效果与教学成果

1)“中心”课程实验开出率达100%,开放共享效果好,学生对实验教学评价优良。

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承担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医学信息工程3个专业中与医药信息相关的综合实验实践训练,并向全校各专业、各层次的本科生、研究生开放,覆盖面及受益面广,近三年中心服务实验人时数为2776029人时数,包括专业实验课程和相关实践教学任务,共开设实验项目67个,,所有实验的开出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开出率为100%。中心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在实验室硬件条件改善的基础上,以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实践教学为载体,更新原有课程实验项目,增设新的实验课程。中心成立以来,自主开发了创新性实验20个。学校高评中心每学期的评教评学及“中心”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对实验教学总体评价优良,尤其是对新开出的实验普遍评价较高。

2积极支持大学生开展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踊跃,获得的科技成果多。

中心坚持以科研带动实验教学改革,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与到科研创新活动。学生通过导师制跟随老师进入中心开放实验室和创新平台进行科研活动,也可以自带课题或选择中心提供的实验项目进入开放实验室开展实验,全面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近三年,申报并立项省级及以上实践创新训练项目44项,学生积极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实践创新项目的竞赛并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36项,其中获得2017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017年第八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17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17年第十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等国家级学科竞赛奖41。学生发表科研论文11篇。

3)中心教师实践教学成果丰富。

“中心”以培养学生获得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将科研融入教学,并以科研带动实践教学,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在实施上述教学实践中,中心教师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32项,其中在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获三等奖;校级及以上教学改革课题34项,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包括《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和《中医药高等院校人工智能实践教育示范中心》。主编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学习与实验指导教程》、《新编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践教程》、《医药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等规划教材24部,发表了实验教学改革论文30篇。

4)注重共建,服务全校各专业。

中心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产学研基地、企业实习基地等资源纳入实践教学平台中,使它们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的一线课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企业生产实践内容,打破以学校为绝对框架的实践教学状况,实现教学场所、人员、内容、考核、评价等教学过程贯通,形成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协同共建的局面。中心自立项建设以来,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采取“引进来、请进来、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引进高层次的实验教师,并积极聘请合作企业、中国中医科学院等企事业单位人员到中心兼职带教授课,切实提高了中心实践教学师资的水平及教学效果。并向全校各专业、各层次的本科生、研究生开放,覆盖面及受益面广,开始护理信息系统(NIS)业务仿真实验、电子病历(EPR)业务仿真实验、医院信息系统(HIS)业务仿真实验、基于移动终端的医院信息仿真等实验项目辐射全校各专业,提升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水平。